摘要:本文提出了“城市人”社会学理论体系,即滤去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将城市抽象为社会学中一个单独的“城市人”,以最基本特征赋予本“城市人”人格与处事方式,由不同的“城市人”组成一个虚拟社会,众多“城市人”在社会中生活。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内部的“城市人”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调整、自我定位、群体关系变化等现象,反过来为现实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人社会学虚拟社会模拟
1. “城市人”社会学的定义
“城市人”社会学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研究区域城市关系与城市协同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
“城市人”社会学指滤去一座城市内部的复杂细节,将整个城市抽象为一个单独的“城市人”,以城市最基本特征赋予本“城市人”人格与处事方式,再由若干“城市人”组成一个虚拟的“城市人社会”,以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观察、验证、推导这个由“社会人”组成的虚拟社会的发展,从而模拟区域性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关系,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撑。
以京津冀区域为例,本区域内部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等众多城市,如果继续细分,还包括武清、滨海新区、大兴等次级“城市”。将这些城市抽象为一个点,分别根据各自的特征赋予城市人格,最终形成了一个由虚拟的“张北京”、“王天津”、“李石家”、“赵滨海”等众多人口组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城市人”都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承担自身的社会职能、扮演社会中相应角色,并依照社会学观点,相互间进行交流、合作、冲突等行为,虚拟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内部的“城市人”会依照最基本的社会学规律,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观察这个虚拟社会的发展情况,并研究虚拟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成员间自身职能与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可以模拟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各区域的职能分工及协调关系。
2. “城市人”社会学的意义
“城市人”社会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结合了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两者的特点,其总体框架及研究方法等,均处于最初步的摸索阶段,甚至自身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之中,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城市人”社会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广阔的前景。
2.1. “城市人”社会学能丰富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城市规划的核心研究领域出现转型,从原有的设计、工程类研究为主导逐渐过渡到社会、经济、制度等多领域的研究,城市规划学者在城市的发展中,所占有的话语权逐渐降低。许多城市发展方向的制定者,反而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研究者。而专业的城市规划理论学者,也向其他专业渗透转移。如AskjassF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他同时又兼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任教授、英国伦敦终济学院(LSE)社会学教授:又如Manuel,同时身兼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城市区域规划教授与社会学系教授。可见城市规划已经是一个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系统,“城市人”社会学可以作为大的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的发展。从而丰富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2.2. “城市人”社会学能拓展城市发展的研究方法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对规律的总结产生了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系统论是思想学科的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人们对事物的“混沌、无序”的认知,辩证的阐述了事物存在、发展、升华的客观性规律。成为人们认知自然、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认知城市的发展,就要对城市的所受的发展制约因素、城市自身发展愿望、城市与区域的协作关系等变化规律,做出总结与认知,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方法。
对城市的发展研究,存在着诸多的方式方法,每种方法都从一个方面,对城市发展做出理论性的指导。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是总结众多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科学性的得出的结论。方法越多,对实际的指导意义越大。“城市人”社会学与现有的城市规划方法是相互并行的,对现有研究方法无较大影响,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进行补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除了面对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等共性问题,还面临着由中国政治体制带来的特性问题,中国的城市体系有着鲜明的行政化色彩,在“城市人”的人格定义中,加入行政元素,可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2.3. “城市人”社会学能以较低成本模拟区域发展过程,
城市规划是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的过程,一个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在区域承担的职能等性质的确定,意味着大量资源的重组分配。而这种分配所造成的结果,一般都是分配完毕才能真正体现。如果方向性出现偏差,想要重新修定将要付出极其巨大的资源与精力。以北京市为例,建国时北京作为一个消费型城市,在规划中被赋予了太多的其他职能:北京市为了适应这些被赋予的职能,发展了大量的工业、交通项目,从而造成城市病的出现,最后再出现京津冀协同中对非首都功能是疏解,这个过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如果能以一种模拟的手段来推导北京被赋予相应的职能后,自身发展情况及对河北、天津等周边城市关系的影响,作为决策者的参考。则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率。
2.4. “城市人”社会学有着较强的延展性
“城市人”社会学作为一个纯理论的研究尝试,有着较强的可塑性与延展性。他既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模拟全国的“省市人(由单个省或直辖市简化而来,将整个省抽象为一个单独的“省市人”,以本省最基本特征赋予“省市人”自我人格,)”组成的社会,为国家大的区域协调提供参考。也可以缩小范围,模拟一个城市内部各个产业区、功能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本市内的功能结构的确定提供参考。
3. “城市人”社会学所注意的问题
“城市人”社会学作为研究城市的学科,其理论其实是建立在社会学大学科的基础上的。其内部的一般概念、研究方法等,都是从社会学出发,遵照社会学研究的成果的。所以“城市人”社会学是研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3.1. 所有对象应简略化
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其内部有着大量无序的活动,这些活动代表着混沌与不可知。“城市人”社会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就要把城市内部的各种繁杂活动滤去,保留城市的基本特征。如工业城市、首都、港口城市等符号。每个简略化的城市可以保留多项特征以提高社会活动的精准性。
3.2. 所有对象应社会化
城市本身不是社会群体,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没有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要研究由“城市人”所组成的虚拟社会,就要先将城市社会化。形成“城市人”的身份。也就是是给予城市相应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是其他“城市人”对特定的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所产生的角色类型包括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等不同方面,先赋角色是指非经努力、与生俱来的,或自身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自动获得的角色。以北京为例,北京是首都、北京是内陆城市。这些都是“北京城市人”的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各类各级学生、职称、职业资格等。以天津为例,天津是工业城市、天津是文化城市等,都是自致角色所包含的内容。
其他角色分类还包括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理想角色、领悟角色与实际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等。在研究中这些角色是可以交叉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人”的人格,决定了本“城市人”的处事方式。
3.3. 各社会角色间的社会互动,是遵循社会学规律的。
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之中,这种角色关系就是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就是社会交往。“城市人”生活在虚拟社会中,会通过行动将自身的想法传递给其他“城市人”,并希望对方做出预期的回应,而对方则根据自己对来自前者的行为意义做出反应与判断,这就完成了最基本的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可分为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与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对称性社会互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3.3.1. 合作。合作指不同的个体间,为达到共同的目的,相互配合的互动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出于自愿,这也是社会关系中积极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合作是建立在对双方有利的基础上的,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利甚至有害,则合作往往无法成行。在京津冀协同社会中,典型的合作方式为京唐港的建立。北京绕过天津得到了自己的出海口,唐山得到了港口与腹地。
3.3.2. 竞争。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竞争与合作一样,是社会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获胜,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而另一方失败,在付出努力的同时,并未获得追求的利益。竞争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恶性的,良性的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恶性的竞争则对社会内部各成员的利益产生损害,不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在京津冀协同社会中,典型的竞争就是京唐港与天津港之间的出海之争。
3.3.3. 冲突。人或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与竞争最大的区别是双方的目标不一致,竞争可以避免,只要一方放弃其利益追求,而冲突一般不能避免,一方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采取斗争等手段去消灭另一方,这与另一方的状态、利益诉求无关,所以冲突是改变社会互动的强力手段,有时会对社会中的一方造成伤害性后果。在京津冀协同社会中,典型的冲突就是保霸铁路的建设。
3.3.4. 顺从与顺应。也称为调适,指的是人们调整自己的思想意识、态度、行为和习惯,以避免、减少或消除相互间的竞争与冲突的过程。顺应可以是冲突的结果,也可以说冲突的准备。弱势或有责任的一方,为了避免竞争或冲突的出现,会采用顺从与顺应的处理方式。在京津冀协同社会中,典型的顺从行为因为北京的需要,张家口的生态保护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3.4. “城市人”社会学的结果具有精准性与开放性双属性
不同于人文学科,就社会学发展而言,社会学其实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学产生于哲学,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但同时又汲取了物理等自然学科的实验的特点,从实践中完善自身理论。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对社会学的名称定义为“社会物理学”。使得学科有着浓烈自然学科气息。
同时,又不同于数学、物理等逻辑性严密的自然学科,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中,充满是变量与混沌,社会学所研究的,是把这些变量通过统计、归纳等手段,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说社会学所研究的成果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同时,也遵循开放性原则,即所得结果并不是完全一致,而是遵循一定的概率分布,同时可能出现偏离理论值的结果样本。只要偏离值处于一定的概率内,就不影响结果的科学性。
4. “城市人”社会学理论的实际验证
了解了“城市人”社会理论的一般概念,就可以用本理论模拟一个区域社会的运行情况,从而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京津冀区域为例,通过模拟社会运行中,天津自身的角色变化与相邻城市关系,来推导天津未来发展的愿景,规避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不确定因素。
实际的“城市人”社会,每个“城市人”都包含大量的包括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理想角色、领悟角色与实际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等不同身份,每个身份角色所造成的处事方式、行为结果也不尽相同,这里选取先赋角色、自致角色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自身性格与社会地位,以天津为中心,然后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网络中,分析天津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京津冀社会关系一览表:
|
先赋角色 |
自致角色 |
自身性格与内心定位 |
注释 |
自认的社会地位 |
注释 |
北京市城市人 |
一切自我为中心,他人应为我服务 |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在京津冀区域中地位超然,在整个国家中,也处于中心位置,所有的资源是围绕 |
绝对中心地位,领导者与规则定义者,都得听我的 |
京津冀协同中,中央是决策者与推动者,中央位于北京市,北京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规则制定者 |
天津市城市人 |
自己做好自己,他人不帮助我,我也不求他人帮助 |
天津作为区域内的经济强市,对北京只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但因为行政区划的原有,天津对河北的影响力远小于北京, |
地位尴尬,河北都不听我的,我也不想听北京的 |
京津冀协同相比与热闹的京冀,天津与北京、天津与河北关系仍有诸多需要理顺的地方。 |
石家庄城市人 |
多思多虑,保证我的河北省老大,还要服务好北京 |
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协同中地位复杂,造成了石家庄自身定位的纠结。一方面,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行政上应处于领导地位,对周边的城市也应有帮扶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京、津、唐、保、张、廊等几个城市的互动,石家庄位于河北省中部偏南, |
既是上位者,又是听命人 |
河北省我是老大都听我,京津冀北京是老太我听他 |
唐山市城市人 |
石家庄算什么,我才是河北的经济中心,而且北京和我关系很好 |
唐山市是河北省的中心城市也是能与京津并称的产业强市,与石家庄分担河北省政治与经济中心。 |
京津冀社会中的重要一极,我经济强,除了北京我怕谁? |
略 |
秦皇岛市城市人 |
真心希望所有人发展都好,这样才会来我这旅游 |
秦皇岛市是京津冀地区唯一的沿海旅游城市,定位与其他城市都不冲突,而且其他城市的发展能带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 |
对谁都客气,谁对我也客气 |
差异化带来特殊的地位,不能对其他人施加命令,也不用太在以其他人的指令 |
邯郸市城市人 |
我是一个普通人 |
邯郸市有自己特色,但本文主要分析天津定位,邯郸与天津的交流不强,不着重突出 |
我是一个普通人 |
略 |
邢台市城市人 |
我是一个普通人 |
邢台市有自己特色,但本文主要分析天津定位,邢台与天津的交流不强,不着重突出 |
我是一个普通人 |
略 |
保定市城市人 |
我是北京的京畿疏散地 |
略 |
我曾是华北铁三角,原来比石家庄强,现在不行了 |
保定曾与北京、天津一起,构成了华北的主要城市构架,并曾经承担了河北省会职能,现在的保定地位大为下降, |
张家口市城市人 |
我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北京、天津有好环境,反正北京是这么要求我的 |
张家口市所处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生态与旅游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
伺候好北京、别的不管,其实我希望北京能返还我些利益,毕竟我牺牲了许多 |
和与北京关系相比,张家口与天津的关系较弱。 |
承德市城市人 |
我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北京、天津有好环境,反正北京是这么要求我的 |
承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生态与旅游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
我是一个普通人,希望环境好了,大家都认可我 |
略 |
沧州市城市人 |
我离北京很远,离天津很近,天津和我联系紧密,北京不搭理我,石家庄也对我挺好,希望我能平衡唐山, |
沧州是京津冀协同中,唯一与天津关系大于北京关系的河北城市,主要原因是北京对沧州没什么可索取的 |
天津的小弟?我也不知道 |
略 |
廊坊市城市人 |
我是京津要道,但是北京才是我的菜 |
廊坊虽然处于京津之间,但与北京的关系亲密度远大于天津,一方面北京吸引力更大,且城市发展方向与廊坊能对接,另一方面天津有武清区,与廊坊存在着竞争关系 |
北京的小弟,这个我确定 |
略 |
衡水市城市人 |
我是一个普通人 |
衡水市有自己特色,但本文主要分析天津定位,衡水与天津的交流不强,不着重突出 |
我是一个普通人 |
略 |
由以上社会关系可以初步总结京津冀社会的网络体系,建立本“城市人”社会的初步互动框架,总结为下图:从合作、竞争、冲突、顺从四点,初步归纳京津冀城市社会网络图,
京津冀社会关系网络图:
由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京津冀协同中,“张北京”处于中心位置,周边的“城市人”对北京处于顺从状态,“张北京”对周边以合作态度为主。而“王天津”与其他人的联系明显少于北京,而且竞争、冲突等关系也大于北京。这就说明,在京津冀协同社会建立之初,天津相对来说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自身的定位还比较尴尬。
如何破解天津市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就要在原始的社会状态中,加入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则,观察“城市人”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身份的变化,以及与周边其他人关系的变化,可以通过反复是实验,改变初始的社会运行规则,来规避产生的不良影响,扩大积极变化,最终得到最优解。
以天津为例,天津在初始社会中,与其他城市人的联系不如北京紧密,那么改变一些“王天津”的原始属性,如产业类型、行政级别等,观察“天津城市人”的发展状况,模型经过若干时间的演化,发现“王天津”发生孤僻、开朗等性格改变(参照密码等手段,每种性格有专门的模拟行为,由模拟行为还原性格),所有的初始条件和社会规则都可以改变,改变的量也可以增减。再根据相应的结果反过来验证天津市的发展定位、方向、方法等。
5. “城市人”社会模型的发展方向探讨
“城市人”社会虽然对现实进行了简化,但依然存在的大量的复杂因素,有关“城市人”角色建立时因素的取舍、虚拟社会模型建设的架构、虚拟社会模型运行的规律总结等大量内容,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总结,才能形成理论性规律。而且虚拟社会模型运行的表现形式,要包括现实社会自然人演绎、计算机程序演绎等方式,具体细节也要不断充实完善。总之,“城市人”社会模型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体系还处于开放状态需要不断的深化与补充,才能真正的为实际所用。